體驗宜蘭

文:佩佩 圖:多多

開著車在三星四處看看,突然發現一處人潮眾多的停車場,原來是有名的張美阿嬤體驗農場。再度打開地圖,發現宜蘭有不少動物體驗農場,主打親子客群、可與動物近距離體驗與接觸。為了一探究竟,我們也下車進場體驗。農場內有各種不同的體驗組合可以選擇,因為遊客很多,我們選了最基本的門票含飼料一份。進到場內打卡、按讚、評論等,還可以多拿一份飼料或是餵鹿的牛奶。

進場都能拿到一把餵食動物們的牧草


進去農場前,一樣有簡單的行前介紹,解說關於動物們的習性和注意事項,接著就請遊客依序進入。雖然有做場內的人流控管,像是單一動線前進,不能回到上一個區塊,但依舊覺得遊客人數很多,要和熱門動物拍照互動都需要排隊稍等。裡面第一區有笑笑羊、梅花鹿、草泥馬,第二區才是許多人來參觀的重點,也是這幾年台灣的人氣動物「水豚」,第三區的動物就更多樣,有袋鼠、烏龜、越南鼷鹿和兔豚鼠。

不同種的動物們融洽的相處在一起

整體來說,在農場裡和小動物是真的可以很親近的互動,但還是會覺得園區內稍嫌擁擠。如果單純是給動物居住的空間,或許還算可以。可是當遊客和動物共處一區時,會覺得感受沒有特別舒適。而且工作人員的數量有限,如果有些遊客想要霸佔某些熱門動物,像是水豚時,很容易壓縮到其他遊客參觀和互動的時間。也會有遊客會希望水豚去泡湯,就可以拍到他們想像中的畫面,但實際上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去勉強動物的。(或許近距離合照也是有一點勉強動物的感覺?)

終於看到水豚了,不過這區太受歡迎,非常多人

過往和夥伴有執行過台灣一處牧場軟硬體改善的計畫,當時有幾個重點的討論,包括擴大動物的生活與居住空間、動物與人類的距離與互動模式、園區體驗動線與遊程設計。除了園區內的主角乳牛的居住空間以外,也針對其他的可愛小動物(包括四角羊、袋鼠、驢子等等)的空間進行改造,並搭配合適的體驗與遊程。當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去改善乳牛的居住空間,我們將牛放牧到更大片的草原上,也讓遊客感受到乳牛是在相對舒適的環境裡居住。

動物的生活空間和體驗需要取一個平衡
走在農場裡想起另一個小故事:以前的我很怕狗、也沒有和貓相處過的經驗,頂多是家裡養過金魚、蝌蚪和蠶寶寶。來到東部生活之後,發現這裡的人生活標配好像至少要有一狗或是一貓,我也從朋友養的動物開始練習,學習判斷貓、狗的狀況(但也可能只是我的想像)。和動物相處久了之後,也不像過往如此害怕狗,遇到狗不會特別需要繞路,被狗兇的時候知道如何制止,現在已經可以和朋友家的狗狗自在玩耍。

袋鼠專心拿著牧草進食,看起來真的很療癒

我想,人類還是很需要多和不同的動物相處,畢竟平常生活在只有人類的社會裡,實在是太累了啊(笑)。但除了餵食、觸摸、拍照,要如何在「覺得動物好可愛」的表層,繼續往下發展和延伸,賦予更多教育相關的意義,或許對於動物的生命價值,會有不一樣的看法與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