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宜蘭

文:佩佩 圖:多多

在去宜蘭之前,有天和朋友小酌,他突然提到,去三星的時候要記得去中福酒廠看看。咦?原來中福酒廠是在三星嗎?查了一下,發現這真的是一間很低調,但在農夫之間頗具盛名的酒廠。之前就聽聞老闆會協助小農,幫他們把生產過剩(或是銷售不掉)的米做成酒,所以有很多小農品牌的米酒或是清酒,酒標上就會標示是中福酒廠釀造,就像是我曾經在宜蘭的小間書菜買過的「本丸燒酎」。

到三星後跟意評提到想去中福酒廠看看,他馬上說沒問題,剛好最近他會遇到馬老闆,可以幫忙先知會一聲,讓我們前去拜訪。開車來到三星的大隱村,酒廠就隱身在社區裡。一下車,馬老闆熱情地引領我們走進工廠,逐一介紹。一踏進酒廠,馬上被巨大的蜂巢狀牆面吸引,每一格的蜂巢裡都是一甕酒,牆後有貓道,方便工作人員上去取酒,非常有巧思的設計。

蜂巢狀的牆面存放著酒的原料,記錄著中福酒廠的歷史足跡

想起以前曾經去參觀過在新北的啤酒工廠,整個空間配置和視覺設計都很現代化;中福酒廠則走一個低調樸素的路線,而且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觀製作米酒和清酒的工廠。慢慢來到另一區,看看架上陳列的各種產品,左右兩側放滿了各式各樣的酒,有許多熟悉的小農或是地方品牌。馬老闆笑著說只有其中一邊的酒可以試喝,另一邊不行,知道為什麼嗎?

一整面牆都是像是創作的紀錄

思考了一下,等馬老闆來揭曉答案。原來是因為有無販售的差別,雖然這裡架上的酒全部是中福酒廠釀造,但並非都透過中福來進行行銷和販售。不能試喝的酒,表示酒廠這邊沒有協助銷售,大部分是小農品牌,請中福協助釀造後,回到自家進行販售。另一邊架上可以試喝的酒,就是由中福酒廠釀造、並且販售。老闆認為大家各司其職,他負責釀造,而有些小農品牌對於行銷很在行,就不一定要透過中福來統一進行販售。

中福酒廠平時就有在進行體驗導覽,原料陳列在架上,更容易推廣介紹

拉了張椅子坐下,接著是最期待的試飲環節,第一杯「米樂」是幾乎沒有酒精的甘酒,因為營養成分高,又被稱作是用喝的點滴。後來依照酒精濃度的高低,試飲了吟釀、梅酒、米威士忌…每一杯酒,都有背後的故事,為什麼研發,怎麼釀造、製作。從清酒、米酒又回到清酒的釀造,一次次的嘗試,老闆說自己對於釀酒,研發新的酒很有興趣,也一直想要做出屬於台灣的「SAKE」(さけ)。

馬大哥詳細地解說他的理念和介紹中福酒廠的酒

聽老闆談起關於加工,以及替農友解決農產品過剩的問題,我說這應該很不容易吧。因為小農或是社區的小型合作社,可能產量不穩定、又不一定能如期運送原物料,各種因素讓農產品要加工製作成酒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容易。馬老闆談起這幾年的心路歷程,他深知地方產業經營的難處,所以在可允許的範圍內,他會盡量去幫助農民,協助大家做出自己想要的產品。縱使遇到很多困難,他也會和大家討論,一起尋找可能解決的方法和未來的出路,做一間有社會責任的地方酒廠。